当前位置:新华网|穿越中国-Icrosschina >> 地方关注 >> 浏览文章

融入乡村振兴 旅游大有作为

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9日 点击数:

近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明确提出推动乡村旅游等业态创新内容、提质升级,继续加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出台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制定等级旅游民宿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

2021年,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各地将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作为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让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更大作为。

安徽黟县西递村入选202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庐江县云里安凹等入选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2021年,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华表示,2022年安徽将立足乡村振兴,制定《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十大乡村旅游示范区、百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千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万个乡村旅游“双微”改造提升点,推动“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甘霖介绍,将持续加大对旅游民宿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服务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民宿管理机制体制,打造八大旅游民宿标杆示范地,推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民宿体验产品,培育一批特色突出、拥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旅游民宿品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民宿业,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2021年,江西出台了《江西省乡村旅游风光带建设指南》,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点协同发展;编制了《江西省乡村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周建文表示,“2022年,我们将继续做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江西省乡村旅游风光带建设,推出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乡村旅游推介进一步融入‘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形象宣传。”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将积极推进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与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遴选工作有效衔接;开展“百企进名镇名村”活动,构建省市县党政部门、各类市场主体、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格局。

在文化和旅游部帮扶下,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西口村从当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转变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2021年,西口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文化和旅游部派驻阿尔山市西口村第一书记黄玉洋表示,下一步,西口村将充分发挥文旅赋能作用,着眼于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民宿示范提升体系、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体系建设,抓好西口形象宣传和人居环境改善,让西口村从“富”起来,走向“美”起来。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林卫兴表示,2022年将继续聚焦数字化、品质化、国际化、生态化,创新乡村文旅运营模式,更好发挥乡村旅游在生态增值、产业增速、农民增收、文化增益中的作用,助力形成全域美丽、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图景。

“近年来,福建民宿产业呈现较强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约有9000家民宿,民宿业已经成为福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二级调研员林宇介绍,为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编制了促进民宿发展的暂行办法,目前正向各方征求意见。下一步,福建将从用地、信贷、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民宿的扶持力度,引导民宿健康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规划与乡村旅游处(红色旅游处)处长王治纲介绍,为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甘肃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民宿的指导意见》,成立了省级旅游民宿等级评定机构和乡村民宿培训基地。2022年,甘肃将加强政策引导,利用财政补助、融资授信等多种方式,支持省内外资本、乡创团队进入民宿领域;创新政策举措,积极开展等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提升民宿服务品质,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会议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部署是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响应,为文化和旅游系统继续做好乡村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表示,推动乡村振兴要有效解决乡村特色资源、农民闲置资源等的利用问题,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各地要重新定位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民宿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旅游用地供给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和突破性变革。

“乡村民宿是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途径,乡村民宿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振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王平表示,推动乡村民宿发展,要立足乡村长远发展,突出特色、标准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与乡土之美的双赢。文化和旅游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政策协调力度,激发乡村民宿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引导乡村民宿经营者按照标准经营,促进民宿提质升级,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采访组成员:范朝慧 王玉创 邝伟楠 周晨 白骅 陶李 张陇堂 李金枝 执笔:范朝慧)